|
| 王上将之钟专祠落成序本 |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十七日,是王上将之钟抗日作战阵亡第四周年纪念日。吾川各界为建专祠,也于是日落成,并遵中央明令于是日举行公葬及铜像揭幕典礼。王夫人请我作序,刻石祠内。
回想抗战初期,京沪失陷之后,国军固然创伤惨重,而本身也亟待整理补充。此时敌寇以徐州为战略要点,倾全力进攻,我方则因徐州空虚,急需后方转运兵力,因此前线危急,群情忧虑。上将当日爱国之忠贞,受命之果决,城亡与亡之决心,以及牺牲之壮烈,实在是我们军人的楷模。而战果之大,对二期抗战的影响至巨至深。四年以来,因我大本营谋略深远,贯彻国策,终致国际情势变迁,列强与我联合,共同抵抗顽寇。现在抗战军事前途之乐观已定,胜利在望,只如何联合世界反侵略者,以共同摧毁此国际强盗而已。追念良友,当年任务之艰苦,誓死以达成任务之精神,以及临死前决心以身殉城的三电,深感悲痛。谨以此序,以志悼念。
王上将之钟,字铭章,四川新都人。毕业于陆军小学及四川军官学校,曾参加辛亥、癸丑革命战事。民国六年任连长时,在驱逐滇军作战中,因勇敢曾负重伤。民国十四年,任川军十三师师长,隶我指挥。后因改编,任陆军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师长。此人忠贞谨慎,学识优秀,督下甚严,军纪严整。对于师内人事、经理,公正廉洁,极受部下信仰。多年转战,曾参加入陕讨逆及入甘剿共,屡建功绩。尤其在剿共各役,击溃巴中、安县、雅安等要地g匪,屡受**勋奖。
七七抗战爆发,本军编入第二十二集团军战斗序列,我奉命兼任集团军副总司令。上将爱国情殷,忠勇奋发,亲立遗嘱付家人,誓以必死。于是率所部一二二师,并指挥一二四师首先出川入陕。跋涉数千里,先头抵达潼关,随即因晋北战况紧急,上将奉命,不待全军部队集结,即令各旅团陆续由潼关进入第二战区,向晋北推进。后又因晋东之敌已绕过娘子关南之测鱼口,抄袭娘子关友军侧后,奉命转趋晋东娘子关西南地区,直接受黄副长官指挥,截阻西进之敌十四师团。上将到达晋东寿阳后,督部在正太铁路娘子关西侧之东西回村、柏井、票、平定一带血战,伤亡极重,终于能掩护娘子关友军安全撤至寿阳。至太原情势变化后,又奉命扼守晋南沁源一带,推进克复平遥县。后因山东济南失陷,战况紧急,奉调入第五战区。在开封参加军事会议时,晋谒委员长,备受训勉,上将更受感动奋发。
民国二十七年二月,本集团奉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命令,担任鲁南津浦铁道正面邹县、滕县一带攻防之责。当时我奉命升任集团军总司令,即上报请以上将代理四十一军军长,负责全军前线指挥。正值日寇企图一举攻下徐州,以大军分向滕县、临沂,声势甚锐,徐州空虚。本集团军奉委员长命令,责令上将率全军死守滕县三日,以待徐州后方的兵力转用,巩固徐淮防务。上将平日临事多审慎周全,以期达成任务,唯独此次接到我电话转述委员长命令后,慷慨激昂,毫无顾虑,毅然以与城共存亡自任。敌方磯谷中将指挥两师团,自邹县大举南下,于三月十三十四两日与我第一线之四十五军及四十一军之一二四师在普阳山、界河、香城、石墙激战后,敌我伤亡均重。十五日起,敌冲破界河防线南窜,以数万之众,挟飞机大炮经东沙河、北沙河,迫近滕县城猛攻。上将誓言必死,挥军血战,城外堡垒尽毁,随即守城,城破继以巷战,几经反复,终于十七日下午三时巷战间,身负三伤,大呼“中华民国万岁”,饮弹殉城。
随之殉难的官兵,自一二二师参谋长赵象贤,一二四师参谋长邹绍孟,以及团长王麟等以下凡三千余人。受伤者,自旅长王志远、吕康、张宣武、汪朝源等以下四千余人。城破以后,除了有机会跳城归队者外,其余城中残留官兵,均战至最后,以手榴弹互相残杀,无一人被俘投降者。啊!奉命之忠,死事之烈,能保障徐淮,奠定抗战后期胜利之基,继睢阳之后,仅此一人!且因上将之全军殉城,血战三日,迟滞日寇南下,陇海路转运兵力得以到达,徐州之保卫战部署得以完成,于是才有震惊世界的台儿庄大捷,歼灭日寇万人以上,上将死也瞑目了。
我与上将同学同事十余年,情感深厚,始终如一,是平生良友之一。今日面对这巍巍遗像,青青佳城,想到死者,今后更应勉励同袍,再接再厉,以良友之忠贞为模范,在委员长领导下,贯彻国策,完成抗战,奠国家民族于安全福利之域,才能足以告慰良友及各殉职同志在天之灵。悼念之钟,并以自勉。
附:王上将固守滕城三月十七日最后三电:
一、立到临城总司令孙,密:今日黎明,敌即以大炮续向城猛攻,东南角城墙被冲破数处,王团长麟督部反攻阵亡。我现督部死力堵塞,毙敌甚多。职王铭章十七日三时印。
二、立到临城总司令孙,密:敌续以炮兵猛轰我城内及东南城墙,东门附近又被冲毁数段。敌步兵登城,经我军还击,毙敌无数,已将其击退。我军伤亡亦重,若来援友军至夜尚无消息,则孤城危矣!职王铭章十七日十二时印。
三、立到临城总司令孙,密:独立山(滕县东南十余里处,即来援友军预定到达地点)友军本日并无枪声,想是已被敌击破。目前敌用野炮飞机,从晨至午,不断猛炸,城墙又发生缺口数处,敌步兵屡登城屡被我军击退,毙敌极多。职忆委座成仁之训,以及开封面训嘉勉之词,决心以死相拼,以报国家,以报知遇。职王铭章十七日十五时印。
今天在此举行王上将铭章公葬典礼,成都公园内王上将的铜像揭幕典礼,也在今天举行。铜像揭幕礼,由邓主任主持,公葬则由本人主祭。这两个盛大典礼同日举行,非常有意义。
王上将是奉命死守滕县,在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下午三时殉职的,距今已四年又九个月。他的遗骸,早在殉职那一年的九月一日,安葬于此。国民**既明令褒扬,追赠陆军上将,又明令予以公葬。依照规定,组织公葬委员会,筹备典礼。因为要为王上将在成都建立铜像,公葬委员会于是决定公葬典礼与铜像揭幕同日举行,所以迟至今日,才举行这盛典。
王上将死事之烈,知道的人很多。大家对他自然非常景仰,这不用多说。本人想就他殉职的军事价值上,及其所以决心殉职的原因,这两点略谈一谈。在中国抗战之初,本已决定一个最高军略,就是“以空间换时间”。因为我们最高统帅蒋委员长,深知这战争一起,已不是简单的中日战争,而是世界公理与强权的战争;我们要求得最后胜利,必须延长时间,打到阵线分明的一天,则胜利的来临,自有绝对把握。这个预期,在今天已是明显的实现了。大家对胜利的前途,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是“以空间换时间”的军略成功。这责任,唯一的是由军人担当,是非常艰苦危险的事。老实说:必须作战的将士能够牺牲,“以血肉换空间”,才做得到“以空间换时间”。否则一经接触,便往后退,将使敌人如扫落叶破竹一般容易,无论我们有再大的空间,也换不了时间。在抗战初期,各个战场上的壮烈牺牲,就正是用以血肉换空间的方法,来完成以空间换时间的计划。单就四川参加抗战的军队来说:如杨子惠总司令的上海之战,郭松云军长的大场之战,以及孙德操总司令晋北之战,以及饶国华师长的殉职,都是在万分艰险中,努力完成所担当的任务,不济则继之以死。其悲壮惨烈的情形,世人都知道,而王上将滕县之役,则尤其壮烈。其在军事上的价值,也特别伟大。
当南京撤退之后,因为徐州是津浦铁路与陇海铁路的交点,是最重要的军略据点。那时敌人由邹县南下,企图一举而下徐州,故倾其全力以窥滕县、临沂,声势极大。我们徐州后方的兵力,则尚有待于转用与部署。所以滕县必须死守过一定的时间,然后才能挽回颓势。王上将是于三月十四日奉命,叫他在滕县死守三日。他为完成这任务,以孤军对抗强敌,用陈旧武器,抵抗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城破之后,尚督率残余,与敌巷战,临死之时,仍高呼“中华民国万岁!”可以想象其“孤城落日斗兵稀”那种慷慨悲壮的情景,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甚至他所部的官兵知道他殉职,竟互以手榴弹相轰,同时三千多个官兵,一齐殉难,没有一个人屈服投降。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壮烈!追想到此,真使人肃然起敬,泫然欲泪了。
王上将虽然殉职,徐州的兵力,于是得以整理集合;战略的部署,既然能如所预期,完全达成;因此才有台儿庄大捷。从抗战开始,台儿庄大捷,是敌人首次受到了惩创。由这一次胜仗,不但坚定了我们国军必胜的信念,也由此而奠定了二期抗战的基础,于是更延长了时间的换取,以至于今日。所以王上将的殉职,不只是牺牲壮烈,使人钦佩;其在军事上的价值,更值得我们追忆。
其次:王上将的殉职,固然是因重视命令,为要切实达成任务,所以不惜一死,这是军人应具备的美德,虽说难得,却也是应该的事。然而王上将决心殉职,则尚另有原因。据去年三月王上将殉职四周年纪念孙德操总司令悼文所说:王上将平日对事,多所审慎顾虑。唯独那次孙总司令于三月十四日在电话上转述委员长命令,令其死守三日,王上将慷慨激昂,毫无迟疑,毅然以与城共存亡相许。这是因为那一年王上将在开封晋谒委员长,委员长对他特加嘉许,所以他格外感奋,誓以死报。我们再就王上将三月十七日在滕县危城中与孙总司令的最后一个电报:“独立山之友军,本日无枪声,想是为敌所阻。目前敌用飞机野炮,从晨至午,不断猛轰。敌步兵屡登城,屡被击退,毙敌甚多。职忆委座成仁之训,以及开封面训嘉勉之词,决心以死相拼,以报国家,以报知遇”。这是最危急时发的电报,就末后几句话来看,恰与孙总司令悼文所说相符。听说在那天早上,因他那时是奉命代理军长,指挥的是两个师,所以曾召集 会议,决定去留。会议席上,有人以为从十四日起算,三日之期已满,劝他退却。他如果取巧避祸,就依从了这主张,弃城走了,也还有话可说,尽可以卸责。但他终以未奉命令,坚决地死守待援。无疑的,这是他自己说:是因忆起了委座成仁之训,以及在开封面训嘉勉所感动了;因此决心以一死报国家,报知遇。在这一点上,我们觉得王上将不但是一个能坚决遵守命令的良好军人,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侠义之士。这种精神,的确是难能可贵!
国民**已有明令,将王上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王上将已是名列国史,流芳百世的伟人。本人来此主持这个祭典,所要说的话,只根据事实,说明上述两点,此外无须浮词赞美。王上将功绩之伟大,人格之崇高,既然为举世所景仰;这王上将墓,无疑的,将与城内的杨状元祠,同为名胜,并垂不朽,将万古千秋,供后人的景仰凭吊。古语说:“大丈夫不当如是耶?”我们于此更觉得应当有以自勉!
(载国防部史政局编印《抗战将士忠烈录》)
王上将铭章传(孙震著,载四川文献月刊第三十五期)
许烈士国璋,字宪廷,四川成都人。少时聪颖,喜爱武略。当时正值护法军兴,内乱方炽,慨然有报国之志,于是弃文从武,投效四川暂编陆军第二师。每遇战役,总是勇往直前,不数年,积累功绩升任排连长,随后毕业于第二师军官传习所,被称为高材生。之后多次参与川南川北一带剿匪诸役,均以战绩卓越,积累功绩递升为陆军第三师第九旅二十五团团长。
抗战军兴,于二十七年六月率部东出夔门,进驻安徽宿松、太湖,参加黄梅、广济及武汉诸役,以功晋升一六一师四八三旅少将旅长。二十八年,扼守襄河石牌一带,敌军屡次进犯,均经击退。是年秋,进驻钟祥,保卫大洪山。二十九、三十两年,敌军两犯豫南,再窥鄂西,大洪山正好当其冲,几乎无月不战。将军常亲临前线,屡奏奇功。三十年七月晋升第四十四军第一百五十师副师长。随后升任第一百五十师师长,守备华容、石首、公安等县。三十二年春,敌军大举渡江南犯,将军督率所部于公安、石首间的藕池口、高基庙等处,鏖战二十余日,毙敌千余。及奉令固守津市、澧县,对他部下说:“为国捐躯,军人本分也。今日当决一死战,胆敢有退者,必亲手杀死!”
随后力战退敌,当时安乡、南县、公安等处,均告失陷,而津、澧县巍然独存,造成鄂西大捷,实在是有力焉。之后守茅草街、沙口、杨家厂、甘家厂一带,与敌相持数月,曾亲临前线,侦察地形,指示方略,督励所部,构筑工事,虽然在湿热酷暑中,仍不稍懈。十月间,敌军复大举南侵,与敌军战于虎渡东西两河沿岸,以及澧县、津市间各地,先后毙敌二千余。尤其以黄山一役,趁敌半渡,督队猛攻,击沉马达木船二十余艘,缴获铁船、汽油、枪械甚多,敌军落水而死者约百人。十一月中旬,敌陷石门、慈利,进出于澧水南岸,因战略变更,转守太浮山、衍嗣庵一带。当时所部各团,已伤亡过半,实力单薄。而部署初定,敌骑兵万余,在空军掩护下,分道压迫,当时两翼友军,也遭击败,所部四四八、四五〇两团,在太浮山、衍嗣庵与敌激战,排头岗师指挥所附近,仅有四四九团残余部队约一营,以及特务连、工兵连各一部。十一月二十日拂晓,敌步骑千余,由潘家铺进攻排头岗,激战至晚,死伤极重,于是被迫于趣市北之畬田坪。当时正好奉命速到太浮山,于是说:“服从命令,为军人天职。今若南走,有何面目见我主官。”于是决心北上。左右除了副师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以及幕僚数人外,其余兵力不满二百人,分为二队,与副师长各领一队,趁夜突围,大呼猛扑,所向披靡。行数里天明,敌军复合兵围之,激战中连中两弹而亡。时年四十六岁,呜呼壮哉!噩耗传至国府,追赠陆军中将,以表彰忠烈。
李烈士家钰,字其相,四川蒲江人。幼年喜爱阅读《左氏春秋》,颇有研究。清末之际,看到外患频仍,国事日非,于是毅然投笔考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由见习官递升排连营长等职。随后积累功绩升任第一师师长,又改编为陆军第一〇四师师长,兼第一路绥靖司令,移住宁属之西昌。
抗战军兴,烈士请缨杀敌,率部北上。部队到达宝鸡,奉命移军晋东,布防东阳关、黎城、长治、长子一带。敌以十八师团主力,附以伪军一部,由武安、涉县来犯,我军击败并收复很多失地。随后因功升为四十七军军长,率部向晋东南移动,至沁水、冀城间,展开游击,保持后方联络,历时数月。等到西移平陆,于中条山及运芳大道设防,又历经十九个月。敌军凡九次进犯,均予击退,并侧击运城南下之敌,功绩尤其伟大,随后晋升为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
随后又东移太行,指挥第四十七、第九十七两军以及第十五、十六、第八各游击支队,与敌大战于陵川、晋城间,敌军曾以大部迫其于伯洋河,情势严重,于是亲率四十七军之两团,整日搏战,终于挽回危局。不久,受命南渡黄河,担任陕县、灵宝、闋乡等地河防。部署已定,仍不时分兵北岸,以进行游击。随后因敌军集结庞大兵力,分犯我豫中,于是受命抗敌于新安、渑池之南,掩护友军转进。当时正好劳军团在新安,亲手写下“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疆场是善终;”以表明壮志。
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部队到达陕县,敌骑数千,分三路向城东南窜犯,进逼姚店总部,情势紧急,于是亲率特务营反复冲击,敌势已减弱,不料烈士头腹中弹,当场殉职,时年五十三岁。**为悼念忠烈,特追赠陆军上将,并准许入祀忠烈祠,举行国葬。
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十日
陆军上将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器识英毅,熟习战略,早年从戎,治军严整,由师旅长累次担任军符,绥靖地方,具著勋绩。抗战军兴,奉命出川,转战晋豫,戍守要区,挫敌筹策,忠勤愈加勉励。此次中原会战,督师急赴前锋,浴血奋战十余日,竟以身殉。为国成仁,深堪哀悼,应予明令褒扬,交军事委员会从优抚恤,并入祀忠烈祠,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用以表彰壮烈,而昭示后人。此令!
其相总司令于抗战初起之时,率部出川,转战中条、运城、太行、南阳等地,忠勇奋发,身经百战。前年奉令调驻陕县,担任新安、孟津一带河防。此次敌方发起中原攻势,其相总司令率部阻击西进之敌,陕州敌军以强大兵力向城东南进犯,所属姚店被包围。其相总司令浴血强敌,身受重伤,于是殉职,噩耗传来,举国哀悼。
正值其忠骸返蜀之期,川康各界,既为宗国惋惜此等将才,尤为家乡惋惜此等人杰,益不胜其敬仰哀思之感。中国历史相传的儒家伦理,以忠孝为骨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儒家既教人珍惜生命以孝敬其亲;而“战阵无勇非孝”,儒家又教人捐弃生命以忠于其国。可见先代圣哲,教孝即所以教忠,忠孝大节,实在异名而同实。其相总司令生平以模范军人自许,早年奉其太夫人命,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入伍以后,累次升至现职,虽然身在军旅,但仍不废书卷,其涵养于中国儒家学说至深。于是能够显扬家世德行,卓然有以自立。而此次之见危授命,尤其见其学问积累之深厚,志向之坚定,生死荣哀,出入忠孝,实在无遗憾也。
回溯七年以来,川籍军人,遍布疆场,杀身成仁,可歌可泣的事迹,不绝于耳。其中师长以上的领袖,有王铭章上将,饶国华师长,许国璋师长诸公。而集团军总司令殉职者,则张自思上将之后,吾川其相总司令真有“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之气概。四川所以能称抗战之中心,复兴之根据地,不独以其民众之众多,物产之丰饶;即使论精神,也足以比得上往昔仁寿虞允文先生抗击金人南犯之师,采石矶一战,于是奠定宋代中兴之局。刘镜说:“国家养兵三十年,不谓大功乃出儒者。”虞允文先生与其相总司令同为川人,虽然时代相距八百年,一为成功,一为成仁,前后辉映。国父有言:“亲见革命成功者,谓之成功;不及亲见革命成功而先就牺牲者,谓之成仁。”现在中日之战,已临决定之期。我前方将士继续奋起,以成仁之决心,抱成功之信念,亦即以其相总司令之精神,成虞允文先生之功业。如此则其相总司令虽然遗体归来,形貌永逝,其志事却随时代以俱进,不仅为历史上之光辉而已。
杨上将干才,原名臣栋,以字行。四川广安县人。父亲汉民,是县庠生。将军年少聪颖,在家塾就读,对四部略有涉猎,尤其喜欢读史册上忠孝节义可歌可泣之事,若有所感。十六岁,入广安县立中学,当时叔祖杨将军森,任陆军第九师师长,驻军泸县,开办讲武堂。将军闻讯奋起考入肄业,学业兼优,深为杨公器重。结业后,分到第九师任少尉排长,累次升至第十六师连长,陆军第二十军营团长。
民国十五年九月五日,英舰科克捷夫、威瑾,炮轰万县,将军亲自参与其中,与敌周旋。十六年,杨公奉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公命,率师直取武汉清党,将军随军征战至仙桃镇,歼敌甚众。二十四年,g匪由江西突围,流窜川、康、滇、黔边境,将军任陆军二十军一三三师旅长,随师长夏熲,追击匪首朱德于宝兴硃砂溪之灵关,围歼其干部一千五百余人,人、枪均沉入溪中;中枢特予嘉奖。随后跟踪追击g匪,经过巧家、宁南、威宁、毕节至贵州。将军跋涉万里,出生入死,以功晋任陆军第一百三十四师少将师长。在贵州年余,除了肃清窜黔g匪外,并生擒土匪四大天王,匪徒绝迹,省境得以安宁。
七七事变起,日寇进犯淞沪,将军在顿悟寺、大场一带激战数昼夜,防线屹立如山。随后奉命转进,在皖境桐城、舒城、怀宁、潜山、太湖一带,与敌鏖战甚久,上峰奖励,特任官为陆军少将。后率师随杨公戍守赣、湘边区,驻防武宁、铜鼓、修水、平江、浏阳等地区。将军以正规战配合运动战,并留心民众组训,以及宣传、谍报工作,数年之间,敌以优势兵力,屡犯不逞。在此期间,将军曾奉调入中央训练团受训,任大队附,对领袖身教言教,涵濡甚深,更坚定了矢志报国之念。随后因我军变更战略,长沙、衡阳、桂林、柳州相继撤退,将军率师入黔,驻防黎平、天柱,扼险固守。不久反攻桂柳,将军鼓勇前进,所向克捷。日本投降,二十军军长杨汉域辞职,将军升任军长,并任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匪军大举进犯丹阳,烈士会同驻军抵抗不支,傍晚率武装团队且战且行,向金坛方面撤退。二十五日所部沿途死伤离散,烈士于坛、宜交界处陷入匪手,先解送杭州,再转苏州、丹阳,于九月二十二日由匪在丹阳公共体育场举行公审大会,随后押至三板桥旁预先挖掘的土坑边枪杀。就义时神色自若,高呼“中华民国万岁!中国国民党万岁!蒋总统万岁!”呜呼烈矣!时年四十二岁。事闻,总统特颁明令褒扬。
沛莲于烈士到达丹阳之时,正好在我县主持党务,日夜共事,烈士言行,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当丹阳沦陷前二日,沛莲因事前往上海,幸免于难。而每当想起烈士的英风正气,总是怀念唏嘘,不能自已。谨以此文叙述其生平,以略彰烈士之忠烈,而告天下后世。
唐将军式遵,字子晋,四川仁寿县镇子场人,生于民国元年前二十七年。幼年在家塾肄业,于国学颇有根底。当时正值满清末季,国事日非,将军志切救国,投笔从戎,于光绪三十年考入成都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时正好清廷钟颍统兵二千入藏,奉调随行,任职排长,宣统二年抵达拉萨。辛亥武昌起义,民国成立,西藏达赖喇嘛受英国人唆使,反抗汉军,发生变乱,将军所率士兵全排战死,藏人搜查尸体上的衣物,将军藏身于尸丛中得以幸免。事变稍平,才由印度绕道回国。
回国返川后,将军投入其同学同班刘湘部下,以战功累次升至师长、军长。民国十六年,兼任重庆市政督办。十九年起,又兼任渝简公路总局总办,至二十二年完成通车。二十三年,匪首徐向前窜扰川东北一带,全川震动,将军奉命出任四川剿匪军第五路总指挥,负责川东通南巴地区之剿匪军事,至二十四年底终于肃清。
二十六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将军当时任第二十一军军长,首先表示请缨杀敌,并将其成都住宅捐献国家,作为军费。沪战爆发,川军奉命出征,刘湘出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将军升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开赴京郊广德、泗安、吉安一带,与敌作战。刘湘于二十七年初逝世后,将军改隶第三战区,随后升任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集团军总司令。第三战区为苏南、皖南以及浙、闽两省,抗战七八年间,将军率部始终驻守青阳、屯溪一带,与敌大小数十数百战。三十一年夏浙赣会战,浙赣全线一度全沦敌手,将军此时仍屹立敌后,不稍动摇。自二十六年出川之日起,将军即自誓敌军一日不出国境,他即一日不归故乡。直至抗战胜利,将军发电请求解除军职,蒙总统于三十五年初在重庆召见,才返回四川。自出征至还乡,为时已达八年。
三十五年,将军奉调武汉行营副主任。三十六年,当选原籍仁寿县国民大会代表。又于重庆南温泉国立政治大学旧址,创办南林学院,捐赠财产,自任董事长。三十八年,匪祸猖獗,国内局势日益逆转,战乱逼近西南。当时将军已正式退役,子女也赴美留学,有人劝他迁居台湾,或到外国居住。但将军意志坚决,说他从军近五十年,这为其最后报国之良机,决心留川,号召旧部及同胞,与g匪周旋到底。重庆沦陷前三日,将军已在重庆开始号召旧部,向成都撤退。到成都,其夫人罗子桓女士即入昭觉寺,削发为尼。十二月七日,将军正式奉命担任西南第二路游击总司令,随后兼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即开始积极部署,于仁寿、大邑、新津、邛崃各地集合团队民兵三千余人。
成都失陷后,率部于川康交界各县游击,先后攻入新津机场,光复彭县县城,逼近成都南郊。匪首贺龙,嘱降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联 名致函将军,劝他停止游击,前往成都,绝对保障其安全与地位。将军当即严峻拒绝,说:“宁为文天祥,不作降将军!”其义正词严,有如此者。当时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已撤至西昌,西南军政长官胡宗南将军与西康省**贺国光主席均住在西昌。将军为谋与西昌方面取得联系,于是会合游击队之母赵老太太,翻越冰封雪冻之大相岭,于三十九年二月抵达西昌,胡长官与贺主席,以将军年事已高,均劝他先到台湾,再随**共图匡复。将军执意不从,一面洽请援助,一面派人分赴川康边境各地,暗中部署。
直至三月,滇川g匪分由南北两路向西昌进逼,西昌兵少援绝,已奉命于必要时撤运海南。二十七日,西昌正式撤守。前一日,胡长官、贺主席再劝将军随同撤离,将军仍再坚决拒绝,并于是日下午率领所部一百余人离开西昌,当晚乘车抵达离西昌六十里之礼州。至此弃车步行,经泸沽,进入越嶲境,打算由此回川,展开游击活动。不料于四月初某日,在越嶲境内遭遇匪军夷兵之夹击,将军与沿途汇集的三百余健儿,全部壮烈成仁。将军殉国时,得年六十六岁。事闻,总统特予明令褒扬,以表彰忠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软路由
( 渝ICP备15001194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24号 )
GMT+8, 2025-8-23 22:16 , Processed in 0.1763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