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后产生的物质并非凭空产生,其来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主要依赖于环境中的无机物质和外部能量输入。具体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干物质的来源(主要来自空气和水)
例如:一棵大树的大部分质量来自空气中的CO₂,而非土壤。
2. 矿物质元素(来自土壤)
3. 能量来源(阳光)
为什么看起来像“凭空产生”?
植物生长时,主要的物质来源(CO₂和H₂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或液体,容易被忽视;而土壤的减少并不明显(矿物质占比小),因此容易误以为植物是“凭空”长出来的。实际上,植物的生长是环境中的物质重组与能量转化的结果。
总结
植物生长的物质来源可简化为:
空气(CO₂) + 水(H₂O) + 土壤矿物质 + 阳光能 → 有机物 + 氧气
这一过程完全符合科学定律,绝非凭空产生。
那人类食用有机物,从中获取能量。实质上也是在吃碳元素?能量来自哪里?又如何消失的?
人类通过食用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获取能量,本质上确实是利用碳元素的化学键中储存的能量,但能量的来源和去向涉及生物化学与热力学过程。以下是分步解释:
1. 能量本质上来自哪里?
2. 人类如何从碳元素中提取能量?
通过细胞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机物中的碳骨架被逐步氧化分解:
关键点:
简化的呼吸作用公式: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ATP)C6H12O6+6O2→6CO2+6H2O+能量(ATP)
3. 能量如何“消失”?
能量不会真正消失,而是根据热力学定律转化或散失:
4. 碳与能量的关系总结
常见疑问
Q:脂肪和蛋白质的能量释放是否相同?
Q:为什么说能量“散失”了?
比喻理解
总之,人类吃下的碳链是太阳能的间接载体,能量通过氧化碳链释放,并最终以热的形式回归宇宙。
理论上,直接给人类“充电”补充能量(绕过食物分解的生化途径)在科学上是极具挑战性的,但某些研究方向与此相关。以下是关键分析:
人体能量以化学能(ATP)形式储存,而外部的电(电能)或光(光能)无法直接被细胞利用。
电流若直接输入人体会导致电击损伤(破坏神经和细胞膜电位),而非补充能量。
能量需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逐步释放(如葡萄糖→ATP),直接注入能量无法匹配细胞的精密调控。
人体需要碳骨架(如葡萄糖)不仅供能,还用于合成DNA、蛋白质等(纯电能无法提供原料)。
即使外部输入能量(如电能),也无法绕过熵增定律——大部分能量仍会以热能散失,效率可能低于消化系统。
科学家尝试用光驱动或电化学法合成ATP,但尚未实现体内实时补充(需解决递送和调控问题)。
理论上有设想在体内植入纳米设备,将机械能/光能转化为ATP,但技术远未成熟。
目前临床通过输液补充葡萄糖(间接“充电”),但仍依赖传统代谢路径。
若人类细胞能像植物一样固定CO₂(需基因改造),可能直接利用光能,但会颠覆现有生理结构。
能量与物质的耦合:人体需要同时补充碳源和能量(如葡萄糖兼具两者),纯能量输入无法替代。
进化限制:动物界亿万年演化出“消化-呼吸”供能模式,短期内难以突破。
《黑客帝国》式插管输液:最接近现实的是医院营养液,仍需代谢转化。
光合人类:需彻底改写细胞生物学,目前仅存于幻想。
短期内,直接充电供能不可行,因技术、生理和物理定律的限制。未来或可通过生物工程部分模拟光合作用或开发ATP人工合成技术,但“吃饭”仍是最高效可靠的能量获取方式。
能量守恒与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暂时无法绕过“吃碳链”这一环节。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软路由
( 渝ICP备15001194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24号 )
GMT+8, 2025-5-8 13:43 , Processed in 0.18361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