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自由的生活_软路由 返回首页

心想事成的个人空间 https://bbs.routerclub.com/?68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人类如何从太阳中获取能量

已有 15 次阅读2025-5-6 16:13

 植物生长后,产生的物质的来源是哪里?是凭空产生的吗?

植物生长后产生的物质并非凭空产生,其来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主要依赖于环境中的无机物质和外部能量输入。具体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干物质的来源(主要来自空气和水)

  • 二氧化碳(CO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如葡萄糖、纤维素等)。碳元素构成了植物干物质的主要部分(约占生物量的45-50%)。
  • 水(H₂O:根系吸收的水分不仅参与光合作用(提供氢原子和电子),还构成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约占鲜重的80-90%)。

例如:一棵大树的大部分质量来自空气中的CO₂,而非土壤。


2. 矿物质元素(来自土壤)

  • 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等无机离子,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磷脂等关键有机物。
  • 这些元素仅占植物干物质的小部分(约5%),但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3. 能量来源(阳光)

  • 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驱动植物生长所需的生化反应。
  • 能量并非物质,但它是物质转化的动力(如将CO₂H₂O合成葡萄糖)。

为什么看起来像凭空产生

植物生长时,主要的物质来源(CO₂H₂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或液体,容易被忽视;而土壤的减少并不明显(矿物质占比小),因此容易误以为植物是凭空长出来的。实际上,植物的生长是环境中的物质重组与能量转化的结果


总结

植物生长的物质来源可简化为:
空气(CO₂ + 水(H₂O + 土壤矿物质 + 阳光能有机物 + 氧气
这一过程完全符合科学定律,绝非凭空产生。

 

那人类食用有机物,从中获取能量。实质上也是在吃碳元素?能量来自哪里?又如何消失的?

人类通过食用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获取能量,本质上确实是利用碳元素的化学键中储存的能量,但能量的来源和去向涉及生物化学与热力学过程。以下是分步解释:


1. 能量本质上来自哪里?

  • 源头是太阳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如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储存在碳氢键(C-H)和碳氧键(C=O)中。
    • 例如:葡萄糖(C₆H₁₂O₆)的C-H键和C-C键储存了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 能量载体是电子
    这些化学键中的电子处于高能状态(还原态),当被氧化时会释放能量(详见下文呼吸作用)。

2. 人类如何从碳元素中提取能量?

通过细胞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机物中的碳骨架被逐步氧化分解:

  • 步骤1:糖酵解
    葡萄糖(C₆H₁₂O₆)分解为丙酮酸(C₃H₄O₃),释放少量能量(生成2 ATP)。
  • 步骤2:三羧酸循环(TCA循环)
    丙酮酸进一步分解,碳以CO₂形式释放,电子传递给载体(NADH/FADH₂)。
  • 步骤3:氧化磷酸化
    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最终与氧气结合生成水(H₂O),同时驱动ATP合成(约28-34 ATP/葡萄糖)。

关键点

  • 碳的归宿:有机物中的碳最终被氧化为CO₂(通过呼吸排出)。
  • 能量的释放:本质是电子从高能态(C-H键)向低能态(O₂)转移,释放的能量以ATP形式储存。

简化的呼吸作用公式
C6H12O6+6O2→6CO2+6H2O+
能量(ATPC6​H12​O6​+6O2​→6CO2​+6H2​O+能量(ATP


3. 能量如何消失

能量不会真正消失,而是根据热力学定律转化或散失:

  • 做功:用于肌肉收缩、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生命活动(约30-40%效率)。
  • 产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维持体温或散失到环境中(约60-70%)。
  • 能量守恒:总能量始终不变,但逐渐从集中可用的化学能(ATP)转化为分散的热能(熵增)。

4. 碳与能量的关系总结

  • 碳链是能量的载体:有机物(如葡萄糖)的碳骨架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电子,传递能量。
  • 能量不来自碳本身:而是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碳只是能量的搬运工
  • 碳循环闭环:人类呼出的CO₂可被植物重新固定,形成循环(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需持续太阳能输入)。

常见疑问

Q:脂肪和蛋白质的能量释放是否相同?

  • 脂肪的碳氢键更多,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是葡萄糖的2倍以上(约9 kcal/g vs 4 kcal/g)。
  • 蛋白质需先脱氨基(氮以尿素排出),剩余碳骨架进入呼吸链。

Q:为什么说能量散失了?

  •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转化伴随熵增,热能无法被生物体完全再利用(如维持体温的热量无法100%转回ATP)。

比喻理解

  • 碳元素像电池:光合作用充电(储存太阳能),呼吸作用放电(释放能量)。
  • 能量像水流:从高能级(食物)流向低能级(环境热能),驱动生命活动的水车

总之,人类吃下的碳链是太阳能的间接载体,能量通过氧化碳链释放,并最终以热的形式回归宇宙。

那使用一种方法,直接给人类充电以补充能量可行吗?

理论上,直接给人类“充电”补充能量(绕过食物分解的生化途径)在科学上是极具挑战性的,但某些研究方向与此相关。以下是关键分析:


1. 为什么“直接充电”难以实现?

(1)能量形式不兼容

  • 人体能量以化学能(ATP)形式储存,而外部的电(电能)或光(光能)无法直接被细胞利用。

  • 电流若直接输入人体会导致电击损伤(破坏神经和细胞膜电位),而非补充能量。

(2)代谢的复杂性

  • 能量需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逐步释放(如葡萄糖→ATP),直接注入能量无法匹配细胞的精密调控。

  • 人体需要碳骨架(如葡萄糖)不仅供能,还用于合成DNA、蛋白质等(纯电能无法提供原料)。

(3)热力学限制

  • 即使外部输入能量(如电能),也无法绕过熵增定律——大部分能量仍会以热能散失,效率可能低于消化系统。


2. 可能的替代研究方向

(1)人工合成ATP(实验室阶段)

  • 科学家尝试用光驱动或电化学法合成ATP,但尚未实现体内实时补充(需解决递送和调控问题)。

(2)纳米发电机(科幻级概念)

  • 理论上有设想在体内植入纳米设备,将机械能/光能转化为ATP,但技术远未成熟。

(3)静脉注射供能物质

  • 目前临床通过输液补充葡萄糖(间接“充电”),但仍依赖传统代谢路径。

(4)光合作用仿生(极端假设)

  • 若人类细胞能像植物一样固定CO₂(需基因改造),可能直接利用光能,但会颠覆现有生理结构。


3. 根本障碍

  • 能量与物质的耦合:人体需要同时补充碳源和能量(如葡萄糖兼具两者),纯能量输入无法替代。

  • 进化限制:动物界亿万年演化出“消化-呼吸”供能模式,短期内难以突破。


4. 科幻与现实的差距

  • 《黑客帝国》式插管输液:最接近现实的是医院营养液,仍需代谢转化。

  • 光合人类:需彻底改写细胞生物学,目前仅存于幻想。


结论

短期内,直接充电供能不可行,因技术、生理和物理定律的限制。未来或可通过生物工程部分模拟光合作用或开发ATP人工合成技术,但“吃饭”仍是最高效可靠的能量获取方式。
能量守恒与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暂时无法绕过“吃碳链”这一环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软路由 ( 渝ICP备15001194号-1|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24号 )

GMT+8, 2025-5-8 13:43 , Processed in 0.18361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